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行业快讯
03-13

管控融资成本 金融租赁公司密集发行金融债

  金融租赁行业金融债迎来发行小高峰。   据统计,今年以来,不到3个月时间,已有10家金租公司合计完成12笔、共295亿元金融债发行,笔数、发行规模与2023年全年几乎相当。   一位金租公司高管认为,这与金融债发行审批流程简化、金租公司监管趋严有关,更关键的是置换存量到期的高成本金融债。   迎来发债小高峰   “发债”成为2024年金租行业的开年热词。据统计,年内已有10家金租公司合计完成12笔、共295亿元金融债发行。去年全年,这组数据分别是8家、12笔、30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发债的10家金租公司资产规模均在千亿以上,占国内千亿级金租公司总数的2/3,发行主体评级、债券评级集中于AAA级。   实际上,这波发行热潮始于去年11月。其中,去年11月、12月合计有6家金租公司合计完成8笔、共215亿元金融债发行,发行规模占去年全年的70%。   发行文件显示,前述金融债募资用途主要为“用于租赁项目投放”“补充公司中长期资金”“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也即,均为非资本类债券。   一位金租公司高管表示,置换存量到期金融债是这波发行小高峰背后关键因素。金租公司金融债发行期限通常为3年,与此相对应,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也有一波发行高峰,发行笔数达35笔,发行总额近80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与当时动辄3.6%甚至4%以上的发行利率相比,今年金租公司金融债票面利率已降至2.6%左右,发行成本相差超过100个基点(BP)。其中,银行系金租公司金融债发行利率一再创历史新低,苏银金租、光大金租、招银金租今年3月发行的金融债票面利率仅2.45%。   除发行成本考量外,金租公司亦有监管达标要求。“2020年7月出台的金租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对流动性指标的要求比较高,发债之后,金租公司的久期错配情况要好一些。”前述高管称。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金租公司发债提供审批便利。去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其中简化债券发行审批程序,取消非银机构发行非资本类债券审批事项,改为事后报告制。   2024年有新布局   金租公司一方面通过发行金融债募集中长期资金,另一方面基于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谋篇布局,部署2024年工作,把握资产投向。   行业龙头交银金租表示,今年将继续提升境内业务占比,加大绿色化、智能化船舶租赁产品创新和投入,筑牢航运租赁业务领先优势;深度服务国产飞机发展,挖掘航空租赁业务新动能;打造设备与设施租赁业务新引擎。   此外,交银金租谈到,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中长期资金储备,完善流动性及市场风险管理,切实管控融资成本。同时,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升租后管理质效,深化内控合规管理,完善境外运营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作为“千亿俱乐部”新兵,农银金租提到,2024年将深耕“三农”县域、航空航运、新能源、科创与先进制造重点业务领域,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创新转型,加强重点区域营销;加强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加强风险管控、深化数字化转型。   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也对永赢金租下一步经营管理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抓好直租、普惠类回租、传统类业务的投放;二是充分发挥营销赋能体系的重要价值,持续撬动客户合作、增强客户黏性;三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筑牢“防火墙”。   多家金租公司也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及监管政策变化。苏州金租表示,要适应趋紧、趋严、高要求的监管政策,强化政策研究,明确市场定位,坚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回归特色化经营的主责主业。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国内租赁行业整体或将面临增长压力,然而综合能力领先、深耕中小微及细分产业市场的头部租赁公司或有望依托转型先发优势、稳健展业能力及细分市场景气度改善,实现业绩稳步增长。(来源:证券时报)
02-27

严监管信号持续释放 筑牢上市公司质量根基

  从严监管上市公司的信号正不断释放。2月23日,中国证监会龙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以稽查执法为主要发布内容,披露更多上市公司严监管举措。同时,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25日,年初至今已有178家上市公司受到违规处罚,同比增长22.8%。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释放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严监管信号。尽管目前尚未有IPO倒查10年的安排,但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而恰恰相反的是,上市公司将迎来更严格的监管。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有望遏制“带病闯关”现象,让高质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加强对上市公司事中、事后监管,重罚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行为,让“监守自盗”、以身试法的“关键少数”受教训、长记性,更好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在龙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从持续加强IPO全链条把关,加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加大执法力度、丰富惩戒手段,提高执法透明度、做到执法零容忍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证监会下阶段稽查执法的具体举措。   针对上市公司IPO监管,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司司长严伯进强调,证监会系统坚持以投资者为本,从严审核拟上市企业,对违法违规、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严惩不贷,用监管的威慑力让企业不敢“带病闯关”,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申报即担责”将进一步落到实处,“一查就撤”休想“一走了之”,“带病闯关”将难逃重罚。只要提交了IPO申请,企业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将会重拳打击。   已有上市未成反被重罚超千万的案例出现。近日,证监会对上海思尔芯申请科创板首发上市过程中欺诈发行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合计罚没1650万元。该案也是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发行人在提交申报材料后、未获注册前,证监会查办的首例欺诈发行案件。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这释放出了“重信披、零容忍、严监管”的重要监管信号,为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敲响了警钟。证监会此次对思尔芯的处罚,显示出监管“长牙带刺”的特点,展示了其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工作方向,还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决心。   除了在审的拟上市企业,已上市的企业也受到证监会持续严格监管。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25日,今年以来已有178家上市公司受到违规处罚,同比增长22.8%。   证监会官网近日还披露了6份行政处罚书,涉及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共有11人被罚,被罚没资金合计超过1.2亿元。其中,有通过操纵手段制造交易活跃假象,误导和欺骗投资者,被处以8300余万元罚没款的;有上市公司实控人伙同他人操纵本公司股票,被处以800万元的罚款;还有通过亲属、同学、朋友等不同关系链获取内幕信息后实施内幕交易,被处以2700万元罚没款的。   在开源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研究员高超看来,春节后,监管部门对市场参与者严监管并加大处罚力度,释放强监管信号,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利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下一步证监会将更加聚焦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占用担保、违规减持、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密切盯防并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影响市场正常秩序的违法行为;不让造假者“瞒天过海”“蒙混过关”,对于上市公司实控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违规占用担保等“监守自盗”行为,让其“人财两空”;坚持对中介机构“一案双查”,督促、警示“看门人”归位尽责等。   专家表示,在零容忍和严监管的态势下,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有望实现“双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通过从严审核拟上市企业和持续严格监管,能够增强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将增强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随着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升,市场结构不断优化,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也将不断提升。
02-27

LPR非对称调降 金融加码支持扩内需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前者较上一期保持不变,后者较上一期下降25个基点。   业内人士认为,5年期以上LPR迎来较大幅度下调,将有效带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行,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提升,也将有力提振市场预期,对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特别是稳定房地产市场产生积极作用。   稳定房地产市场   此次LPR调整属于非对称下调,上一次出现此类情形是在2023年8月。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自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5年期以上LPR首次下调25个基点,幅度创出新高。   5年期以上LPR是中长期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据了解,全国的房贷利率政策下限将跟随LPR调整至3.75%,因此,新发放房贷利率将有所下降,存量房贷利率也将在重定价日相应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5年期以上LPR下降,一方面,可节省房贷借款人利息支出,促进投资和消费,有助于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少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的利息支出,缓释风险。   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LPR下降对银行净息差带来的影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前期存款利率下调效果持续显现,加上人民银行降准和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有效减少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为LPR下降创造了空间。   据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测算,降准、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措施可增厚商业银行净息差约0.95个基点。   “此次5年期以上LPR下降主要影响中长期贷款,综合考虑存款利率的下调,对银行净息差不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较好兼顾了支持实体经济和银行健康发展的需要。”上述人士说。   激发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开年以来,多项经济金融数据好于预期。专家表示,当前经济内需恢复仍有空间,继此前的降准和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之后,此次LPR下降,进一步显示出金融助力扩大内需的力度持续增强。   当前市场共识是,今年若要继续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一季度需要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及早体现政策成效。专家表示,LPR作为银行贷款定价基准,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和财务支出变化,LPR下降有助于进一步带动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促进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激发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5年期以上LPR降幅超预期,能够有力发挥稳投资、促消费作用。考虑到参考5年期以上LPR定价的主要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这将有助于企业扩大投资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居民利息支出减少,也有利于居民消费的进一步恢复,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此外,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5年期以上LPR大幅下降,将降低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利率,进一步激发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融资需求。这将有利于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的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助于减轻地方债务利息支出压力。   实际利率仍有下行空间   专家表示,目前经济处于复苏关键阶段,降息等工具仍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具体实施需要根据国内需求恢复进度、房地产市场复苏情况等适时使用。   总体看,货币调控仍有空间。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展望下阶段,预计我国通胀水平会温和回升,实际利率还有下行空间。目前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未来货币政策应对各种冲击和挑战也仍有空间。   董希淼预计,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降低政策利率,引导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推动LPR持续下行,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经济加快恢复和持续回升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往后看,一方面,逆回购利率、MLF利率等政策利率仍存调整空间;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或继续推动存款利率改革,继续为金融机构负债端降成本,缓和净息差压力。”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说。
05-05

多元化资本运作 央企上市公司资产整合提速

  2023年以来,央企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颇为活跃,已有超90家公司透露资产整合相关事项,资本运作类型涉及非公开发行、股权转让、投资设立子公司,以及增资扩股等   上市公司是央企专业化整合的重要平台,通过资本运作,进一步增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本实力,扩大业务布局,打造专业化平台,最终有助于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4月24日,中国节能所属上市公司节能铁汉公告称,为进一步完善公司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领域产业链上的布局,丰富产品结构,提供增量营收,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的方式合计收购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100%股权。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以来,央企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颇为活跃,已有超90家公司透露资产整合相关事项,资本运作类型涉及非公开发行、股权转让、投资设立子公司,以及增资扩股等。   “要用好上市平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强化资本运作意识,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助力做精做强做优。”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3月底召开的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推进会上表示。有投行人士进一步告诉记者,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大背景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活跃度将不断提升。   央企重组再提速   央企资产整合高潮迭起,最新一例是节能铁汉。   节能铁汉4月24日公告称,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直接购买大地修复72.60%股权,并间接购买杭州普捷100%股权(杭州普捷持有大地修复27.40%股权),同时,公司拟向包括控股股东中国节能等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定增募集配套资金。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直接及间接合计持有大地修复100%股权。   节能铁汉表示,大地修复业务领域涉及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污染土壤及地下水调查、评估与修复,存量垃圾填埋场调查、评估及治理,以及土地整治等,本次交易有利于拓宽公司的业务范围,完善公司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领域产业链的布局。   今年以来,加速国有资产整合的还有中直股份收购昌飞集团和哈飞集团100%股权、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100%股权、昊华科技拟收购中化蓝天100%股权、东方电气收购控股股东东方电气集团持有的东方电机8.14%股权等资产。   翁杰明曾在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上表示,要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功能,科学统筹各类资源,灵活采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非公开发行股票、换股吸收合并等方式,推动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谈到促进央企估值水平合理回归、推动央企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时也表示,建议利用资本市场工具,推动央企专业化、产业化战略性重组整合,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地位的央企上市公司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生态。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是央企专业化整合的重要平台,通过资本运作,进一步增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本实力,扩大业务布局,打造专业化平台,最终有助于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资源整合成央企资本运作着力点   围绕主业及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实施主业拓展和强链补链,促进转型发展是央企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核心。记者注意到,除通过发行股份收购资产的案例,今年来,还有包括中国船舶、中国铁物在内的13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以现金收购等方式进行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资产整合。   中国铁物3月底公告称,为推进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物流集团内部资源整合,规范和减少关联交易,加强公司与核心战略客户的资本合作,促进境外铁路建设项目物资供应链集成服务稳定增长,公司通过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以5310.26万元收购中铁物总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国铁国际工贸有限公司24.50%的股权。   类似的资产收购方式也被央企中国船舶运用。中国船舶3月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广船国际为缓解生产场地紧张局面,充分发挥其参股企业中山广船的船舶配套资源潜力,实现生产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加快智能化生产布局,拟收购中船投资持有的中山广船51%的股权,收购价格7.02亿元。   与合作方共同出资设立子公司并开展业务合作,也成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布局新业务的方式之一。据统计,年内已有18家央企上市公司通过“结盟”的方式实现产业合作。   以长安汽车为代表,公司今年2月拟与长安新能源、宁德时代共同出资设立电池合资公司。其中公司出资2.85亿元,持股比例为19%;长安新能源出资4.5亿元,持股比例为30%;宁德时代出资7.65亿元,持股比例为51%。   中央企业与地方国企之间强强联合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例如中国软件拟与中国电子、中国物流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物流科技公司;中国核电拟与大唐核电、大连国资共同出资设立庄河核电;新集能源与国电投江西公司拟共同投资设立上饶新投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   除了上述几种形式外,向子企业增资,或通过增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也是央企资源配置和股权结构优化的重点抓手。今年以来,与央企上市公司增资相关的资本运作达到22起。(来源:上海证券报 )
11-29

从多维度数据看制造业发展“新态势”

  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6%,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4%;目前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近期发布的多项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投资持续升温,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积蓄。   ——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7%   今年以来,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发力,企业运行状况得到改善,制造业生产继续呈现恢复态势。   从利润看,国家统计局11月27日发布数据,前10个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2%,增速较1至9月份加快2.6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升。电气机械行业受新能源产业带动,利润大幅增长近三成。汽车行业今年以来累计利润首次由降转增。   从企业活力看,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1月10日,全国装备制造业采购设备投资同比增长9.8%,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从投资看,1—10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7%。同时,从近期地方发布的数据看,今年前10个月,制造业成投资增长主要拉动力,且不少地方的制造业投资进度快于预期。   例如,浙江省经信厅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浙江六百余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实现年度投资计划超过100%,进度快于预期。江苏省工信厅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450项省级重大工业项目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95.5%,预计可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目标。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今年前10个月,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处于2015年以来同期较高水平,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成。在制造业投资强有力的支撑下,工业经济韧性彰显,实现稳定恢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主任乔宝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积蓄新动能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3.6%   特别是前10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呈现了多个方面增长,反映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看增加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   看投资增速——前10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6%,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幅近三成。   看产品产量——10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电池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4.8%、81.4%和69.9%,继续维持高景气。   “纵观多方面数据,尤其是前10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领先制造业投资增速13.9个百分点,反映出高技术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和动能加快转换的重要引擎。”乔宝华说。   究其原因,乔宝华认为,今年以来稳工业一揽子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专项债加速推进,助推了投资项目落地。同时我国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持续激发了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动力。   ——数字化转型加速 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4%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绿色转型持续深入,制造业技改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根据地方最新数据显示,1—10月份,山东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3%;滚动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1621个,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技术改造的稳投资作用进一步提升。河北、河南等地前10个月工业技改投资均呈现两位数增长。   从全国范围看,1—10月份,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4%,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0.7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0.9%,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出,技改投资对制造业投资恢复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主任张志前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新技术驱动下,数字化转型是新产业培育的有效途径。深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仅有助于企业降本增效,还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1—10月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2.8%;10月份,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4.7%和14.4%;目前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培育了一批5G全连接工厂标杆……不同维度的数据折射出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制造业的创新与引领。”张志前说,随着我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释放发展新动能。(记者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11-29

最新!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公布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通知指出,党中央对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把各项优化措施落实到位。   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积极应对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抓好疫情防控和优化调整措施的实施,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要适应病毒快速传播特点,以快制快,采取更为坚决、果断的措施,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集中力量打好重点地区疫情歼灭战。各地各部门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坚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针,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二、落实党中央部署,积极稳妥抓好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   党中央对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把各项优化措施落实到位。   (一)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二)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三)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四)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五)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六)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七)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八)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点对点”转运至免隔离闭环管理区(“闭环泡泡”),开展商务、训练、比赛等活动,期间赋码管理,不可离开管理区。中方人员进入管理区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完成工作后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措施。   (九)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40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如为既往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三天两检”、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十)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完成隔离后,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十一)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十二)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十三)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十四)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底数,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优化对养老院、精神专科医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管理。   (十五)落实“四早”要求,减少疫情规模和处置时间。各地要进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发现感染者依法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做好流调和风险人员管控,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   (十六)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发挥各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作用,高效做好举报线索收集转办,督促地方及时整改到位。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系统的督促指导,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十七)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各地要建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及时制定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封闭小区配送、区域联保联供等预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全面摸排社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孕产妇、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清单、疫情期间需求清单。优化封闭区域终端配送,明确生活物资供应专门力量,在小区内划出固定接收点,打通配送“最后一米”。指导社区与医疗机构、药房等建立直通热线,小区配备专车,做好服务衔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做好封控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十八)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完善校地协同机制,联防联控加强校园疫情应急处置保障,优先安排校园转运隔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环境消毒、生活物资保障等工作,提升学校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学校以快制快处置疫情。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门防控措施,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不得加码管控。教育部和各省级、地市级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逐一排查校园随意封控、封控时间过长、长时间不开展线下教学、生活保障跟不上、师生员工家属管控要求不一致等突出问题并督促整改,整治防控不力和过度防疫问题。各级教育部门设立投诉平台和热线电话,及时受理、转办和回应,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健全问题快速反应和解决反馈机制,及时推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十九)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防控措施。各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成立专班,摸清辖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底数,“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制定疫情防控处置预案。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从企业、园区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细化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严格返岗人员涉疫风险核查,确认健康后方可返岗。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员工的生活、防疫和轮岗备岗保障,完善第三方外包人员管理办法,严格社会面人员出入管理。发生疫情期间,要全力保障物流通畅,不得擅自要求事关产业链全局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停工停产,落实好“白名单”制度。   (二十)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疏解。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对不在高风险区的外地人员,评估风险后允许其离开,避免发生滞留,返程途中做好防护。发生较多人员滞留的地方,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出发地与目的地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外溢的前提下稳妥安排,交通运输、民航、国铁等单位要积极给予交通运力保障。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   三、强化风险防范,把应对风险隐患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做好优化调整措施实施中的有序工作衔接,把握关键环节,做好相关风险防范应对,确保疫情风险总体可控。   (一)关于风险人员管控。各地要严格做好集中隔离点的管理,避免隔离点交叉感染。指导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人员在居家隔离期间严格落实有关要求,一旦检出阳性,开展传播风险研判并追踪管理相关风险人员,防止疫情外溢;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者仍实行集中隔离。要加强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作业期间的闭环管理和个人防护,避免工作期间感染。指导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严格落实有关要求,一旦检出阳性,立即开展传播风险研判并追踪管理相关风险人员,防止疫情外溢。   (二)关于风险区域划定。各地在疫情发生后,要及时划定高风险区并对外发布。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高风险区,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   (三)关于外防输入措施的调整。各地要做好集中隔离资源储备,规范设置集中隔离点并严格实施管理。加强入境人员居家隔离期间的规范管理。对免隔离闭环管理区(“闭环泡泡”)内外方和中方人员严格落实闭环管理、个人防护、核酸检测等要求,严防“破环”。对核酸检测Ct值35—40的入境人员予以进一步甄别,24小时后再完成一次核酸检测,如核酸检测Ct值<35,立即转运至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隔离治疗;如核酸检测Ct值≥35,一般为既往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三天两检”、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四、加强优化调整工作的组织保障   落实好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要突出抓好政策解读、培训指导和责任落实,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共识,避免和消除对措施优化调整的误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底线。   (一)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加强对优化调整政策的解读,强调继续坚持我国疫情防控总策略总方针,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的重
上一页
1
2
3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发布时间:2020-12-24 11:55:50

Copyright © 2020 齐鲁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3595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济南